产品分类

PRODUCT CLASSIFICATION

新闻中心/ news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食用调和油急需打破“潜规则” 中储粮公开食用油检验方法

食用调和油急需打破“潜规则” 中储粮公开食用油检验方法

更新时间:2013-08-29      浏览次数:1655

     摘要: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不透明,国家标准缺失,使肆意调配、以次充好等问题日益显现,也道出了该行业监管“无标可依”的尴尬。究竟该如何科学选油,成了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配比成“行业机密”

      近日,记者在某大型超市看到,一种“橄榄原香调和油”的成分表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豆油、菜籽油,然后才是橄榄油。记者按其致电,相关人员解释,公司在标注各类成分时,已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将成分表中配料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列,“之所以叫橄榄原香,因为里面添加了这种成分。”这确是市场上大部分品牌企业都默认的行业“潜规则”。

      山东省立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孟妍表示:“一些品牌的花生调和油,其花生油含量可能只有6%-8%,再加点芝麻油2%-3%,加起来不超过10%,但厂家往往以价格昂贵但实际占比不高的油料来命名,吸引消费者。”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20种。乱象之下,消费者大多只能根据品牌和售价来选择调和油。

      国标为何迟迟不出

      没有每种油的具体配方比例,消费者目前只能根据每种油在配料标识中出现的前后次序,来大致判断哪种油在调和油中占比zui大。按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在配料中排越前添加的量越大,排在越后,添加的量相对越少。

      “只要将配方比例公布,里面有百分之几的橄榄油、花生油一清二楚,这样攻破调和油的模糊地带,不就好了吗?”消费者一直有这样的呼声。2012年下半年,曾有消息称《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制定工作将重启,可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出台。

       “这一标准从2004年开始制定,其间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但始终未正式出台。”江南大学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研究中心相关领域专家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技术原因,“如果油的添加种类只有两三种,还好检测,种类一多一杂,反正都是油,检测不出。”据专家介绍,现在调和油普遍由六七种油组成,目前国内还没有技术能力检测出具体加了什么油,比例有多少,所以企业不主动标,质监部门也无法检测。

      中储粮油脂公开检验方法

      近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携手北京协和医院举行了以“营养配比健康起跑”为主题的科研合作暨金鼎3D芥花调和油产品上市新闻发布会,并首度公开了食用调和油的检验方法。

      在本次发布会上,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何东平介绍了用离子迁移谱仪对食用植物油脂进行检测的原理。“首先建立各单品植物原料油品的离子迁移谱库,通过对食用植物调和油之离子迁移谱图进行同源性对比,确定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各单品油的调配比例是否符合要求。”何东平说。

      据了解,此种检测方法目前还有一定局限性。“本种检测方法是针对金鼎3D芥花调和油的检验方法,其局限性在于:一是油种不能超过5种,二是每一种油的成分不低于5%。”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王庆荣表示。

      调和油将纳入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据业内人士表示,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标准的一直缺位。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早在2005年就启动《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并多次征求多方意见。但由于企业对调和油的命名规则存在争议,直到现在也未能出台。

      吴澎认为:“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才能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检测难度非常大,这是国标难产zui主要的原因。”而且,目前尚未有专业期刊发表能作为“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

      “现有的检测方法成本高、时间长,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一位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人员表示,油很容易酸败,商家往往会加入很多抗氧化剂,加大检测难度,农村居民用的散装油则更不好普查。

      吴澎认为公开油料配比是一个总体发展趋势。今年7月,卫计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人士在“2013年油脂油料产业峰会”透露,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修订整合工作已启动,要将调和油纳入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增加相关数据定义和安全指标,并添加标识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版权所有©2025 上海纳优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12030661号-2   sitemap.xml技术支持:环保在线   管理登陆   

TEL:18019425599

扫码加微信